Karen Wong Psychological Service 

臨床心理學家 黃詠詩

  • Home

  • About Us

  • Child 兒童心理評估與治療

  • Adult 成人心理治療

  • 心理健康資訊

  • Book Online

  • More

    Use tab to navigate through the menu items.

    Our Recent Posts

    疫情下停課 如何與孩子保持學習與發展進度

    疫情下停課 如何與孩子保持學習與發展進度

    重讀的決擇 甚麼孩子適合重讀K3?

    重讀的決擇 甚麼孩子適合重讀K3?

    [報導] 教養是咁的|小朋友失控,家長要如何安撫?

    [報導] 教養是咁的|小朋友失控,家長要如何安撫?

    Archive

    • March 2022
    • October 2021
    • June 2021
    • January 2021
    • November 2020
    • October 2020
    • September 2020
    • August 2020
    • July 2020
    • June 2020
    • March 2020
    • December 2019
    • November 2019
    • September 2019
    • August 2019
    • July 2019
    • April 2019
    • February 2019
    • January 2019
    • December 2018
    • November 2018
    • October 2018
    • September 2018
    • August 2018
    • July 2018

    Tags

    • adhd
    • ADHD
    • ADHD評估
    • ASD
    • IQ
    • IQ評估
    • 上學
    • 上學小錦囊
    • 上學焦慮
    • 假後抑鬱症
    • 做功課
    • 兒童心理
    • 兒童情緒
    • 兒童情緒與行為
    • 兒童發展
    • 兒童行為
    • 兒童行為問題
    • 同理心
    • 壓力
    • 專注力不足
    • 專注力不足評估
    • 幼兒
    • 微笑抑鬱症
    • 心理治療
    • 情緒問題
    • 情緒處理
    • 成人心理
    • 成癮行為
    • 抑鬱
    • 抑鬱症
    • 收拾
    • 收拾心情
    • 智力評估
    • 正向育兒
    • 活躍
    • 焦慮
    • 焦慮症
    • 發展遲緩
    • 管教
    • 育兒
    • 育兒技巧
    • 脾氣
    • 自理能力
    • 自閉症
    • 自閉症評估
    • 行為問題
    • 親子溝通
    • 親子關係
    • 言語發展遲緩
    • 言語遲緩
    • 說謊
    • 資優
    • 選校
    • 開學日
    • 青少年
    • 青少年情緒
    • 靜觀
    • 面試
    【親子教養】應用靜觀與同理心 成處理行為問題的好幫手
    臨床心理學家 黃詠詩
    • Jul 31, 2018

    【親子教養】應用靜觀與同理心 成處理行為問題的好幫手

    有不少父母在看到近年的育兒資訊,心裡都會有一個矛盾,有些時候我們會擔心太多否定影響孩子身心發展,同時我們又很希望教好孩子,好好處理他們的行為問題。以正面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。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靜觀的專注現在(here and now)概念,並運用我們與孩子的同理心(empathy and compassion),讓我們可以用正面的方式改善孩子生活上的行為問題。 不把舊事重提 專注於現在 曾經有媽媽問我,為什麼她與老師都是叫孩子「坐好啲」,老師說的時候,孩子就乖乖聽話,媽媽說的時候,孩子卻容易生氣,又會「博咀」呢? 細問之下,原來其中一大分別就是老師每次只給予孩子當下的提示,但媽媽因為常常見到同一情況,她的提示總會提起過去的情景,例如以「你又來了,我話過你幾多次…」作開頭,與其說是提示,孩子更感受到的是怪責,最後管教變得「事倍功半」。當我們希望給予孩子提示時,我們可以留意一下自己,專注於現在正發生的事情,就可以避免提示變成怪責。 以描述與同理心表達問題所在 相信不少父母都試過因為孩子在街上做出影響到其他人的行為,都不知道應不應該在那
    我是不是好媽咪? - 爸媽的情緒需要
    臨床心理學家 黃詠詩
    • Jul 11, 2018

    我是不是好媽咪? - 爸媽的情緒需要

    有一位家長那天問道,與患有專注力不足症 (ADHD) 的兒子做功課,她忍不住對兒子發了很大的脾氣,兒子事後在房裡哭泣,令她非常內疚,她問我,自己對孩子發了大脾氣,還算是好媽咪嗎? 相信不少爸媽也會認同,對著家中的小孩子,每天都會有新挑戰,有時碰著自己身心疲倦的日子,就未必可以每每正面處理孩子的種種情況。專家教的正面管教,有時候難免未能用得著。 先處理情緒 後處理事情 其實爸爸媽媽也是正常人,我們有情緒需要也是合理的。如發現自己與孩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時,開始「忟憎」,也是你需要從那個情況得到「小休」的時間,讓自己調節好心情,才管理孩子的情況。 如何讓自己「小休」 如果爸媽希望在管教的繃緊(tension)中,讓自己得到小休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,例如我感到現在我想靜一下,才去孩子不在的地方 (如廁所、房間)。這樣可以幫助你小休之餘,也令孩子理解到你不是無原無故理開他。當我們在獨處的空間小休時,我們可以嘗試做深呼吸,或是平日常用的放鬆方法。 當我們可以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,我們才可好好使用平日學到的育兒技巧。同時我們也為孩子建立了好的情緒處理榜
     

    電話 Tel: 35203066

    ​地址: 香港中環皇后道中33號萬邦行1302-4室

    Address: Room 1302-04, Melbourne Plaza, Queen's Road Central, Hong Kong

    • Facebook Social Icon

    ©2020 by Karen Wong's Psychological Servic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