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親子教養】應用靜觀與同理心 成處理行為問題的好幫手
有不少父母在看到近年的育兒資訊,心裡都會有一個矛盾,有些時候我們會擔心太多否定影響孩子身心發展,同時我們又很希望教好孩子,好好處理他們的行為問題。以正面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。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靜觀的專注現在(here and now)概念,並運用我們與孩子的同理心(empathy and compassion),讓我們可以用正面的方式改善孩子生活上的行為問題。 不把舊事重提 專注於現在 曾經有媽媽問我,為什麼她與老師都是叫孩子「坐好啲」,老師說的時候,孩子就乖乖聽話,媽媽說的時候,孩子卻容易生氣,又會「博咀」呢? 細問之下,原來其中一大分別就是老師每次只給予孩子當下的提示,但媽媽因為常常見到同一情況,她的提示總會提起過去的情景,例如以「你又來了,我話過你幾多次…」作開頭,與其說是提示,孩子更感受到的是怪責,最後管教變得「事倍功半」。當我們希望給予孩子提示時,我們可以留意一下自己,專注於現在正發生的事情,就可以避免提示變成怪責。 以描述與同理心表達問題所在 相信不少父母都試過因為孩子在街上做出影響到其他人的行為,都不知道應不應該在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