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Our Recent Posts



![[訪問] 轉校插班潮 ︳專家教路3招助轉校孩子加快適應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226de3_888b4320aff4404c8ae3323bd98554a4~mv2.jpg/v1/fill/w_102,h_57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226de3_888b4320aff4404c8ae3323bd98554a4~mv2.jpg)
![[影片]【新手爸媽情緒信箱】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226de3_8af68d181b0448bc99310309e4e5c85a~mv2.png/v1/fill/w_102,h_57,fp_0.50_0.50,q_95,enc_auto/226de3_8af68d181b0448bc99310309e4e5c85a~mv2.png)
Archive
Tags



![[專欄] 專注力不足評估 如何幫助我的孩子?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226de3_b00fef84af1d420cadd563299081b1d6~mv2_d_1913_1277_s_2.jpg/v1/fill/w_570,h_428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226de3_b00fef84af1d420cadd563299081b1d6~mv2_d_1913_1277_s_2.jpg)
臨床心理學家 黃詠詩
- Aug 24, 2018
[專欄] 專注力不足評估 如何幫助我的孩子?
小茵今年7歲,她是一個文靜的女孩,一直除了食飯慢之外,沒有什麼大問題。但自從上了小學以後,她的媽媽每天都因為功課問題而苦惱。小茵每天做功課都很慢,她不是不懂得做功課,但又時常看似發夢,媽媽一直為此好「勞氣」,並因功課問題而常常怪責小茵懶散,影響親子關係。直至一年級下學期,老師留意到小茵上堂時常常「慢半拍」,而提議小茵媽媽求診。 專注力不足(AD)是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HD)的一種。小茵的情況是不少專注力不足兒童的狀況,由於她沒有過度活躍 (hyperactivity) 特徵,令她的情況不為顯眼,甚至被誤以為是懶散、不努力而令其生活與學習出現問題。 專注力不足評估 (ADHD評估) 如何幫助我們知道孩子的問題? 一般來說,兒童專注力不足評估都會是多角度的,除了與家長會談,亦會有標準化評估與臨床觀察,以了解兒童專注力不足的特徵,與不同表徵對其生活的影響程度。於評估過程中,亦要了解孩子會否有其他狀況影響到他們的專注力,如讀寫障礙、家庭轉變等。 除了專注力不足的治療與訓練,父母對專注力不足症的理解與處理是很重要的。不少研究發現爸爸媽媽的行為處理訓


臨床心理學家 黃詠詩
- Aug 18, 2018
應付開學日 4個幫助孩子收拾心情的好方法
還有兩個星期就開學了! 相信不少爸爸媽媽都正想辨法幫助小朋友收拾心情上學去。每年於長假期後開學,都會有一些小朋友出現看似「長假後遺症」的情況,例如上學不專注,如果平日也有專注力困難的孩子會情況有機會更突出。有一些小朋友就會好像忘記了先前學到的規矩而出現不守規的情況。而生活由放假回到上學,小朋友也有機會因一時未能適應而悶悶不樂。由今天開始,你也可以試試4個幫助孩子收拾心情上學的小方法,令他們更輕鬆應付開學日。 1. 開始回復上學作息 放假的時候孩子的作息時間與平日未必相同,比較常見的是放假時會較遲起床,也較遲睡覺,日常的作息也會不一樣。開學前兩個星期可以慢慢幫孩子回復正常作息時間,讓孩子有上學的心理準備。 2. 安排與學習相近的輕活動 放長假期不少爸爸媽媽都會與孩子去遊玩,又或是幫孩子安排興趣班,有些孩子更多了時間在家中自由活動,但活動性質都未必與上學相近。開學前早了起床,可以安排為孩子與學習相近的輕活動,如去圖書館一起看圖書,讓孩子習慣與上學相近的活動。 3. 在家中回復要守的時間表與規矩 曾經遇過一個家庭,因孩子平日上學後沒有太多時間給孩子看電


臨床心理學家 黃詠詩
- Aug 18, 2018
應付開學日 4個減低幼兒上學焦慮的好方法
每到9月1日開學日,都不難在幼稚園外聽到哭聲,不少幼兒都會在初上學的時候有焦慮情緒。有一些幼兒在K1或N班時明明都渡過了上學焦慮期,但在新學年開始時又會再有焦慮情緒。幼兒在面對全新環境時,會比較容易感到焦慮,好的家庭準備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減低焦慮,享受校園生活! 1. 如何解釋「番學」是什麼? 我們用幼兒可以明白的語言去解釋什麼是上學,可以給孩子心理準備知道上學會發生的事,從而減低他們的焦慮。比較易明白的方法包括說簡單的上學故事、與他們一起看他們喜歡的卡通人物初上學的卡通片,並讓他們知道父母也試過「番學」! 2. 環境熟悉 我們可以在正式上學前去學校走走,熟悉環境很多時對減低幼兒焦慮是有效的方法。當幼兒理解到學校是安全而快樂的環境,他們的焦慮亦會相應降低。 3. 讓幼兒帶一個「朋友仔」上學 幼兒一般會對自己的玩具與物品比較有安全感,可以的話,讓幼兒帶小小的「朋友仔」,如小型公仔鎖匙扣,可以有助幼兒增加安全感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們最好不要帶孩子最喜歡的玩具,要不然孩子就可能會在上學時對玩具「心掛掛」,影響上學表現了。 4. 爸媽小貼士 「拜拜」要點到


臨床心理學家 黃詠詩
- Aug 16, 2018
孩子不聽話,父母應該以「嚇」來管教嗎?
「你再唔聽話我就唔帶你返屋企。」相信這一種以「嚇」來管教小朋友的方法,我們不少人也親身體會過。 小朋友會被嚇壞嗎? 最近在公在私都常常被問到這個管教問題:如果父母經常以這種「嚇」的方式跟孩子說話,會不會嚇壞小朋友呢? 當然,這裡所指的是當小朋友不服從、做錯事時,誇大後果的那一種嚇,而不是故意嚇怕小朋友的那種嚇。 在日常管教中,不少人也會不自覺地「嚇」了小朋友,例如,在小朋友不收拾玩具時對他們說:「你再唔收好玩具我就送哂佢地俾人」,又或是「你再唔聽話我就唔再理你」等等。特別是在面對管教困難時,父母與長輩無奈地唯有用這個方法,誇大事情的嚴重性,從而讓孩子聽話。 到底,這種管教方式有什麼不好呢? 不但不奏效 還會傷小孩子的心 這個方法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既然家長所說的都不會發生,我們聰明的孩子有機會很快就理解到這一點,恐嚇就失去了它的作用。另外,有些孩子不受嚇,反而會提出接受這些不會發生的假設,造成反效果,令管教陷入膠著狀態。 另外,對某些小朋友來說,被自己信任的人「嚇」,會影響到他對照顧者的信任與安全感。有時候,家長因為希望小朋友明白事態嚴重,令小朋友


臨床心理學家 黃詠詩
- Aug 14, 2018
與孩子溝通的「四個不」 – 如何令孩子聽到你說的話
與孩子溝通不容易,不少父母相信也試過自己說話孩子卻沒有在聽的經驗。有些時候,我們會用了難以有效溝通的方法而不自覺,到底什麼溝通方式會影響親子關係與孩子身心發展,又有什麼方法可以令孩子聽到我們說的話呢? 與孩子溝通的「四個不」 不等孩子說完他要說的話 日常生活中,我們有時很快就理解到孩子想說什麼,於是未等他說完我們就開始回應。這個做法除了才抹殺了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,也會令親子溝通變得困難,畢竟我們未必一定知道孩子想表達什麼,更為孩子立了一個「插咀」的榜樣呢! 帶有怪責的問題或回應 有沒有發現,有些時候我們問孩子的問題,與其說是希望得到答案,其實帶有怪責成份呢? 例如「點解你唔做完野先玩」丶「點解你整亂啲嘢呀」。即使得到答案,怪責也未必就此完結,但同時又未能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指示。 NO sentence 經常對孩子說「唔好」,如「唔好再搞啦」、「唔好坐成咁」等,除了會令孩子對「唔好」的敏感度減低外,也會少了清晰提示到底我們希望孩子做到什麼。不用「唔好」與「不」,我們還有很多與孩子表達自己期望的方法。 說太長的句子/指示 這一個就較為簡單,一般孩子的耐
心理教育資訊: Blo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