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紙專題: 資優純粹天成!——能否教學培養?
除了孩子的健康,家長最重視的,一定是子女的教育。近年資優教育不時被討論,是很多家長熱議的課題,可能因為父母都不欲孩子輸在「起跑線」。然而,這亦令很多家長感到困擾──如何知道孩子是資優?資優生在學習上與一般小朋友有甚麼分別?又可否經後天培育而成?
臨牀心理學家黃詠詩表示,資優的定義可以很廣闊。一般而言,資優是指一個人的智能水平、創意思維、體藝等較一般人出色,甚至有獨特的領導才能等不同方面能力,這些都可屬於不同的資優才能範圍。然而,只要瀏覽一下各大有關資優評估的網頁,基本上都是智力評估,是否代表其他才能其實不那麼重要?黃詠詩說:「當然不是!只是由於創意思維及體藝等才能沒一套可供測量方式,智能則相對容易測度出來,故一般都會用資優智力評估評測孩子IQ,以判斷孩子是否達資優智力水平。」換言之,智能只是資優條件之一,而不是代表資優的全部。
據現行定義,IQ達130以上小朋友可視為有資優生之智力水平。坊間甚至網上都流傳許多不同版本智力測試。那麼父母是否可自行用這些素材,為子女做評估?黃詠詩坦言,坊間機構及網上的練習未必有認受性,所得結果未必能準